万泰新闻
您所在位置: 主页 > 万泰新闻
2022年新加坡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时间:2023-07-25 03:46点击量:


  新加坡国土面积狭小,而人口众多,724平方公里,561万人,是一个人口高度密集的国家,如今的新加坡有着亚洲四小龙的称呼,工业经济发展, 用地多,而农业可耕地资源十分有限,据调查全新加坡的土地资源仅仅占到了可耕地的1.18%,本土粮食的比例仅仅占到了10%,因此解决新加坡口粮的关键途径就是依赖于进口,正如我国所提出的,饭碗要装自己的粮,新加坡也有意识的要扩大本土粮食的供给比例,根据新加坡官方的说法,力争再2030年本土农产品的供给比重能够达到30%。那么新加坡农业概况怎么样?新加坡农业发展模式是怎么样的?新加坡农业有哪些类型和特点?环球印象投资分析新加坡事业部根据对新加坡农业多年的实地调研经验,系统的分析了2022年新加坡农业发展现状。

  不过30%的数字显然不是一个小数字,十分有限的耕地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仅仅依赖提高粮食单产的做法显然是不大能够行得通的。育种虽说在一定程度上改良的作物的品质并提高了产量,但是近些年来说通过育种技术提高粮食产量的途径似乎已经到了一个瓶颈阶段,比如说玉米产量近20年提高的比重大概10%左右,因此继续通过育种技术在短时间内大幅度的提高国内的粮食产量显然是很难的。

  另外一个做法则是扩大粮食的种植面积,然而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则是新加坡的耕地面积提升实在是比较有限,很难从工业用地挤出来农业用地;从这里也说明了一点,就是为什么我国一直强调要维持18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了,一旦农业用地变成了工业用地,就很难变回来。

  根据环球印象投资分析新加坡事业部农林牧渔课题组撰写并发布的《2022-2026年新加坡农业投资前景及风险分析报告》数据显示,为解决国内粮食供给比例过低的问题,新加坡政府提出的发展策略是,用更少的土地,实现更高的产量!既然地面可耕地不足,那就垂直向上发展。建设立体垂直农场,提高单位面积作物产量是一条可行的方案。

  如今新加坡很多的高楼大厦已经被发展成为了垂直农场,高楼大厦中通过模拟生物的生长环境,进行水培、土壤栽培;另外像城市高楼的顶部也被充分的开发利用,种植成了各种农作物,以此提高粮食的供给量,和土地的利用效率。目前在新加坡建设成已经投入使用的农场数量高达30多家。而亚洲已经有500多家垂直农场,包括同为人多地少的新加坡有200多家。如今的新加坡每天城市中大约有1吨的新鲜蔬菜来自于这样的垂直农场,而这种新的农业经营方式也正在世界各国扩散开来。

  垂直农场的理念虽说很好,不过在实际推广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1、技术含量过高,对于缺乏技术资金的企业来说很难经营,可能很多公司在经营的初期都是在试错中度过;2、投资回报周期过长,财团投资意向不大,缺乏投资热度;3、价位过高,相比于农田种植产出的农产品,这种高科技农产品由于投入过高,价位方面根本没办法同传统农产品相竞争。

  尽管如今的垂直农场(农业)还存在着诸多的缺点,不过这种模式依然是被农业科技人员以及政府部门所看好,因为随着人口的急剧性扩增,未来的农产品供给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如果解决人们口粮食亟需探讨的课题,尽管目前的成本方面还很高,然而在未来或许会迸发出巨大的能力,在粮食供给领域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农产品。

  泰国有句谚语—农业是国家的支柱。确切的说,这句话是指那些为了让他们的同胞以及越来越多不分国界的公民丰衣足食而不知疲惫地耕耘的农民。凭借几代人积累而成的这种生产力,以及地处热带气候的优渥环境,泰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著名农产品生产国之一。那么泰国农业概况怎么样?泰国农业发展模式是怎么样的?泰国农业有哪些类型和特点?环球印象投资分析泰国事业部根据对泰国农业多年的实地调研经验,系统的分析了2022年泰国农业发展现状。

  毫无疑问,这主要是得益于大米的贡献,其产量在2017年飙升至1,148万余吨,价值高达51亿美元。相比于2016年其获得了高达15.9%年增长率的成绩,从全球角度上说进一步巩固了泰国作为全球主要农产品生产国的地位。

  展望未来,泰国将毫无疑问地继续作为世界大米及其它农产品的主要供应国。随着全球经济的扩张及人口数量的增长,农产品的需求也随之增加。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称,根据环球印象投资分析泰国事业部农林牧渔课题组撰写并发布的《2022-2026年泰国农业投资前景及风险分析报告》数据显示,从现在起至2030年,全球对农产品需求预计将以每年约1.4%的速度增长, 然后以每年0.8%的速度增长至2050年。综合这些年度数字来说,从2018到2050年的增长率达到了惊人的40%。在这种情况下,土地稀缺将成为世界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尽管仍有未开垦的耕地可供合理利用,但新的耕地数量根本不足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生产率和产量是确保未来粮食安全的关键。

  与其他行业的情况一样,现代数字技术为此提供了解决方案。新技术正在改变农业产业供应链的各个层面。对于上游层面,物联网(IoT)和日益智能化的传感系统使农民和种植者能够实时监控他们的产品并相应地调整投入。在供应链下游,不断开发更优良的机器设备使食品加工更有效率、成本更低。在分销方面,电子商务最近也已经向农产品开放。这些只是在推动农业进入新时代的几个创新性例子。本文将重点讨论商品生产数字化,这种更多被称为“智能农业”的活动。

  泰国的企业家们已经开始着眼于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以下呈现一些完全由本地发展并将彻底改变泰国农业的创新案例。

  玛希隆大学(Mahidol University)和呵叻府 Granmonte 葡萄园的研究人员创建了微气候监测系统。该系统是一个专门用于检测包括温度、湿度、光强度、风速和气压等关键数据的传感器网络。通过智能系统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以提高产量并降低故障风险。例如,当检测到湿度较低时,灌溉系统会自动激活。这种功能与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生产率,而且还可以让种植者自由地远程管理农场。

  由泰国国立法政大学(Thammasat University)科学与技术学院开发的,一种基于物联网(IoT)的灌溉控制系统的智能农业装备(Smart Farming Kit)也有类似的功能。使用该产品时,可以预先设定浇水周期时间,而在其他时间,灌溉也可在土壤湿度水平低于预先设定的阈值时自动启动。

  成立于2015年的FarmD Asia公司是一家智能农业服务供应商,其目标是通过他们的旗舰产品提高农业生产率,该产品是一种可预先编程的杀虫剂释放无人机,可在单次飞行中覆盖大约6至8英亩的土地面积。除了降低农民接触化学品的风险,这项技术还可以节省时间和降低成本。该公司的另一个产品是专业环境控制蘑菇栽培室。以互联网控制的栽培室使种植者能远程调节与优化温湿度,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产量。

  另一家农业技术公司—泰国农业高科技公司(Thai Advanced Agri Tech),能让种植者通过其 I 类堆叠种植套件(I-Stack implant kit)减少种植面积的使用,这类套件是一种堆叠式垂直水培盆,可缩小高达三倍的传统种植空间。这种水培盆由食品级塑料制成, 非常耐用,可使用 4 到 5 年。

  这里列举的几个公司及其创新产品的例子足以证明泰国是当前全球智能农业及其相关服务业的新兴参与者。因此,我们诚邀外国投资者到泰国投资,并以泰国作为在该地区扩张业务及测试新产品或服务的基地。

  尼泊尔是一个典型的内陆山地国家,东南西三面被印度环抱,北面则隔喜马拉雅山脉与中国遥遥相望。其面积仅为14万平方公里,与一个安徽的面积差不多大,中部山地面积却占到的68%。那么尼泊尔农业概况怎么样?尼泊尔农业发展模式是怎么样的?尼泊尔农业有哪些类型和特点?环球印象投资分析尼泊尔事业部根据对尼泊尔农业多年的实地调研经验,系统的分析了2022年尼泊尔农业发展前景和地域类型。

  根据环球印象投资分析尼泊尔事业部农林牧渔课题组撰写并发布的《2022-2026年尼泊尔农业投资前景及风险分析报告》数据显示,尼泊尔人口已经达到了惊人的2800多万,直逼2900万,作为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尼泊尔缘何有着南亚排名第四的人口规模又如此贫困,又是靠什么养活2800万人口?

  尼泊尔简介

  尼泊尔最早出现王朝是印度北方邦国权力争斗中失败者流亡而来,他们给尼泊尔土著人不仅带来了战争和纷乱,也带来了先进的兵法和制度,自此尼泊尔有了可考据的王朝更迭历史。18世纪,尼泊尔在与清朝的斗争中失败归属于清朝,之后又遭遇英国入侵,成为其殖民地。

  独立后一开始实行君主立宪制,在国教印度教“君权神授”的思想影响下,君主和议会之间的矛盾冲突不断,权力争夺空前激化,而印度教带来的严格的种姓制度严重限制了经济技术的发展。政府权力的频繁更迭也使得社会内部矛盾不断加深。

  2008年,在制宪会议上,议会在和君王的斗争中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君主制被推翻,尼泊尔建立起联邦民主共和国。但这几个世纪以来的战乱和纷争,不仅给尼泊尔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也对尼泊尔的经济科技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形似长方形的尼泊尔多山的地形并不适合居住和生产,世界上14座海拔超过八千米的山峰,其中八座就在都在尼泊尔的喜马拉雅北部山区。尼泊尔境内地势近一半的地带海拔超过一千米,大部分都是耕种成本较大的丘陵地带。

  除了南部是平原,其他三面都分布着大量的高山,但即使是南部的平原也有一部分是森林。

  因为尼泊尔地处跨温带和亚热带两个气候区,其高海拔的山体繁多,这意味着小小的尼泊尔可经历从-40℃到49℃的巨大气候差异,中部河谷地区气候温和,北部和南部极寒和极热的天气都不适宜农作物生长和人们居住生产。

  尼泊尔气候只有两季,冬季干旱,夏季闷热洪水泛滥,这对以农业为主业的尼泊尔来说简直雪上加霜。

  人口为何如此之多?

  实际上尼泊尔的自然资源并不匮乏,水力资源尤为丰富,水电蕴藏量为8300万千瓦,约占世界水电蕴藏量2.3%,矿产资源、生物资源也不匮乏。

  但是均只得到了少量开采,究其根本在于政治动乱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使得尼泊尔在经济和技术上极端落后,这意味着尼泊尔没有进一步发展科技制造业的基础和环境,进一步依赖农业生产。

  因此劳动力成为最重要的资源,一个尼泊尔家庭如果有着更多的人口,就意味有更多的劳动力可以投入到土地种植中,所以尼泊尔的生育率居高不下。

  农业生产需要大量劳动力,但因为尼泊尔并没有合适的地理环境给外国企业建立工厂,所以这些大量的劳动力只能大部分只能依赖于种植业,而不能转化为人口红利,越多的人口需要越多的粮食和经济支持,这样就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越贫困越多人口,而越多人口也就越贫困。

  此外,尼泊尔作为一个宗教大国,几乎每个人都信仰宗教,重男轻女和多子多福的老旧思想至今牢牢印刻在尼泊尔人的想法中。尤其是对低教育水平和贫困家庭而言,子女就意味着老年生活的保障,因此多生成为一个普遍的共识。

  这些出生于贫困家庭的孩子大多营养不良,尼泊尔落后的医疗制度也并不能对这些孩子进行有效的保障,因此夭折的危险性大。也出于为保障儿童的成活数量,只有多生。

  宗教所带来的早婚是女孩圣洁的象征的观念也使得早婚和早育成为尼泊尔普遍的现象,据人口普查,平均一个尼泊尔妇女生6.3个孩子。因此,在产业结构和宗教的影响下,这就形成了现在尼泊尔2800多万人口的贫困局面。

  如何养活大量人口?

  那么尼泊尔到底凭借什么养活这么多的人口呢?主要依赖于旅游业和国外援助。旅游业是尼泊尔的支柱产业。尼泊尔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山顶常年被冰雪覆盖,但山脚却风景宜人,气候舒适,每年有大量的游客慕名前来观赏和攀登,主要周边国家例如印度和中国,其次是西欧和北美游客。

  数据显示,旅游业产值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9%。旅游旺季时每年外国游客达到60多万人次;淡季时,外国游客也能达到20多万人次。

  2012年,接待航空游客59.53万人,比上一年同比增长18.9%。依靠旅游业,尼泊尔也带动了手工业、服务业和交通业的发展,可以说旅游业是尼泊尔除农业外最大的经济来源。

  但仅仅依靠旅游业也并不能养活这2800多万的人口,作为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尼泊尔曾在上世纪90年代初起,开始学习西方实行以市场为导向的自由经济政策,但由于糟糕的政治局势和薄弱的基础设施并未取得很好的效果。

  因此转而求助于外援就成为尼泊尔发展经济的政策之一。数据显示尼泊尔严重依赖外援,预算支出四分之一来自外国捐赠和贷款。2012年,尼泊尔接受外援高达14亿美元,新增220个外国直接投资项目,其总额达71.4亿卢比。

  主要投资国为中国、印度、韩国、美国以及世界银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国际组织出于人道主义的援助好理解,但其他国家为何也纷纷对尼泊尔这个不起眼的小国伸出援手呢?主要是出于地缘政治的考量。

  尼泊尔紧靠中印边界,一旦尼泊尔政治崩溃,会导致大量人口迁移至中印两国,给中印两国带来巨大的麻烦,难民收容和难民安置都是令人头疼的难题。

  除此之外,因尼泊尔地理位置的特殊也成为中印对峙的焦点,一旦尼泊尔被印度吞并,印度就和中国之间形成了漫长的边界线,会对中国的边境造成较大的压力。

  出于这样的政治考虑,美国作为世界警察也很乐意看到中印之间紧张局面的发生,因此它也加入了这趟浑水。但无论外国援助背后用意如何,对尼泊尔来说都是雪中送碳。

  独特的历史和地理造就尼泊尔目前复杂的局面,所幸当前政局的稳定为尼泊尔摆脱贫困带来一线曙光。归根结底,尼泊尔最重要的问题一是控制人口的增长速度,大量的人口并不能带来大量的财富;二是政府如何将现有的人口转化为更大的经济收益。

  考虑到其自然环境的恶劣,利用外国援助和旅游业大力发展教育业,实现科技发展才是现实出路。

  文莱农业发展情况简介

  一、农业发展情况

  (一)基本情况。

  文莱位于北纬5度,属热带雨林气候,传统农作物以水稻为主,也生产少量蔬菜和水果。二战以前,文莱水稻生产完全自给,并有部分出口。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文石油、天然气产业的崛起和公共服务业的发展,当地很多农业人口弃农转行,传统农业受到很大冲击,农业发展总体水平落后,规模萎缩。那么文莱农业概况怎么样?文莱农业发展模式是怎么样的?文莱农业有哪些类型和特点?环球印象投资分析文莱事业部根据对文莱农业多年的实地调研经验,系统的分析了2022年文莱农业发展现状。

  文莱经济目前仍以石油、天然气为支柱。根据文莱首相署经济计划发展局的资料,2007年文莱GDP总值为188.6亿文元(约124亿美元),同比增长2.7%,其中石油、天然气行业的总额为127亿文元(约83.5亿美元),同比增长0.5%。近年来,文莱农业虽有较快增长,但2007年文莱农业收入总额1.99亿文元(约1.3亿美元),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根据文农业局统计数据,2007年国内主要农业产品中,蔬菜产量9793吨,自给率57.9%;水果产量4372吨,自给率23.4%;大米产量983吨,自给率3.2%;其他类粮食596吨,自给率5.2%。

  (二)水稻种植情况

  根据环球印象投资分析文莱事业部农林牧渔课题组撰写并发布的《2022-2026年文莱农业投资前景及风险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07年,文国内粮食消费,大米累计31,241吨,其它粮食累计消费11,500吨,大米在国内粮食市场中占主导地位。目前,文莱进口大米97%来自泰国。政府对大米市场价格实行补贴和管制政策,国内市场上国产大米价格远高于进口泰米售价。价格对比情况参见下表。

  附表1:文国内市场大米价格情况

  产地进口泰国大米国产大米

  类型香米普通米糯米普通米

  价格(文元/公斤)1.200.840.792.91

  (资料来源:文莱农业局)

  近年来,文国内大米产量虽有所增长,但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具体水稻种植情况如下:

  附表2:近十年文莱水稻产量(单位:公吨)

  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

  产量

  135199299350372547621851895983

  进口量

  30556357312438829701299972960930126302103018630259

  (资料来源:文莱农业局)

  附表3:文莱水稻种植面积分布(2007年)

  地区名称农民数量水稻种植面积稻谷产量大米产量占比(%)

  (人)(公顷)(公吨)(公吨,按65%产出比例)

  摩拉区310.5257344.6224.022.8

  马来奕区469.1349530.3344.735.1

  都东区192.6273230.3149.715.2

  淡布隆区382.4354406.9264.526.9

  合计1,354.61,2331,512.1962.9100.0

  (资料来源:文莱农业局)

  (三)经济多元化与农业扶持政策

  从1994年起,文启动经济多元化发展战略,着眼于国家持久发展,积极鼓励和支持油、气以外的经济发展,以调整单一经济结构,减少油气产业比重,实现经济的多元发展。

  经过多年的努力,文莱非油、气产业在GDP的比重有所上升,2007年文非油、气产业总额为61.6亿文元(约40.5亿美元),占文莱GDP总值的32.6%,增长率为5.1%,明显快于油气产业的增长。在非油气行业收入中,农牧渔业、制造业、运输、银行保险等行业有较高增长。

  为调动农业种植积极性,文政府于2004年开始实施扶持计划,着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供半价化肥、杀虫剂以及咨询服务等。在该政策支持下,文农户数量和稻田面积分别从2004年的214户、757公顷增加到2007年的549户、1,355公顷(文农业局数据)。

  二、文农业发展新动向

  文对国内市场大米供应实行价格补贴政策,近期以来的全球粮食供应危机和国际市场粮食价格飙升对文冲击较大,高额粮价也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粮食安全已成为文面临重要社会经济问题,引起文高层高度关注。

  文苏丹在2008年7月庆祝其62岁华诞之日发表讲话,呼吁加强国家粮食安全意识,提高国内稻米等农产品的自给率,强调要制定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农业发展政策,确保国家粮食供应。

  2008年8月,文苏丹任命原能源部长叶海亚为工业与初级资源部长,加大经济多元化推进力度。文工业与初级资源部农业局已提出了到2010年将水稻自给率提高到20%的目标,开始着手制订短期、中期和长期农业发展规划,文财政部已增拨预算发展农业,并积极寻求国际合作。

  越南地处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中间地带,自1986年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领域取得较快发展,是目前东盟10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加入WTO后,越南农产品生产与贸易不断增长,大米、咖啡、橡胶、胡椒、腰果等农产品占比最大。目前,越南已跻身世界第二大米出口国、世界第二大咖啡出口国、东南亚农产品出口大国。那么越南农业概况怎么样?越南农业发展模式是怎么样的?越南农业有哪些类型和特点?环球印象投资分析越南事业部根据对越南农业多年的实地调研经验,系统的分析了2022年越南农业发展前景。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和发展,在“一带一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越“两廊一圈”、“一轴两翼”的多层次多方位的战略合作下,中越经贸合作日益紧密,越南将成为未来中国粮食安全保障和农业贸易的重要合作伙伴。

  一 越南自然环境

  1.1地理条件

  越南位于中南半岛东部,地理坐标为北纬8°10'~23°24'、东经102°09'~109°30'之间,北与中国广西、云南为邻,西与老挝、柬埔寨接壤,国土面积33.1688万km2,国土形状呈“S”形,地势南北狭长,地势由西向到南倾斜,南北全长1650km。东面和南面临南海,海岸线长3260多公里(不包括岛屿)。

  根据环球印象投资分析越南事业部农林牧渔课题组撰写并发布的《2022-2026年越南农业投资前景及风险分析报告》数据显示,越南农用地约2679.16万hm2,为全国土地总面积的80.7%;未利用地约404.91万hm2,为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2.22%; 荒地约228.8万hm2,为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91%。越南山地和高原占国土面积2/3,平原占国土面积1/3,平原大部分由河流泥沙冲积而成,有红河三角洲及湄公河三角洲,主要有红河平原(约1.5万km2)、九龙江平原(3.2 万km2)等。

  全国划分为58个省和5个直辖市(芹苴、岘港、海防、河内、胡志明市),根据地形、土壤和气候条件,可将越南农业划分为6个农业生态区,分别为:红河平原(11个省市)、北部丘林山区(14个省市)、中北部及沿海地区(14个省市)、西原地区(6个省市),九龙江平原(13个省市)。

  1.2气候及水文条件

  越南地处北回归线以南,气候属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高、湿度大(年平均湿度达到84 %)、风雨多。

  越南国土纬度跨度大,各地气候条件差异明显。越南北部地区受从亚洲陆地来的东北风及东南风影响,其四季分明,大部分地区平均温度为23~25℃,最热为6至7月(平均气温约29℃),最冷为12月至次年1月(平均气温约15℃),终年无雪。越南南部地区较少受季风的影响,其热带气候比较温和,分旱季(12月至次年4月)和雨季(5至11月),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25~27℃,最热为4月(平均气温约29℃),最冷为12月(平均气温为26℃)。除西北部外,越南沿海地区每年7月~11月常遭台风袭击,中部夏季的“老挝风”对农作物健康生长危害较大。

  越南地区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达1500~2000mm,南方一些地区甚致高达3000~4000mm,接近90 %的降水发生在夏天,降水非常集中。

  越南拥有纵横交错的无数河流(10公里长以上的江河达2360条),河流流向为西北—东南的两个主要方向,水量充沛,境内河流每年提供约3100亿立方米水。越南流域面积最大的湄公河(Mekong River)和红河。

  湄公河干流全长4909公里,发源于中国青藏高原、流经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和越南,于越南胡志明市流入南海。在中国境内叫澜沧江,流入中南半岛后的河段称为湄公河。

  红河为中国云南省--越南跨境水系,流经中国云南的大理、楚雄、玉溪、红河四个地州的17个县市和越南北部的12个省,全长1280公里。

  二 越南交通概况

  越南交通运输业有公路、铁路、内河、海路、空中和管道运输等。与缅甸交通(以水运为主)不同,其以公路运输为主(占约货运量2/3),水运为辅(占约货运量1/3)。国内公路总长约20万公里,其中有国道约1.5万公里,省道约1.6万里,县乡村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境内水路约4.1万公里,配有23个主要装卸码头和若干小码头,由于河道疏通跟不上和码头工程质量偏低及设备陈旧老化等原因,运输费用偏高。海岸线有11个国际港口及80个一般港口。

  越南境内铁路有7条干线和一些支线,全长约2600公里。越南与中国云南及广西接壤,与中国的陆路边境线长度超过2000km,云南段长度近1400km,目前云南与越南间有河口口岸、麻栗坡天保、金平金水河和富宁田蓬口岸四个陆路口岸,中越两国贸易往来十分便捷且历史悠远。

  其中河口口岸有公路和铁路运输,其1910年1月正式通车的滇越铁路,南起越南海防,北至云南昆明,经河口口岸进入中国,800多公里高山米轨铁路,穿越百年,见证了越南与中华民族的苦难与振兴。她如同中越“丝绸之路”,给云南、越南带来了工业文明的曙光,现云天化公司出口越南的化肥,仍有一定数量经滇越铁路中亚班列运到越南。

  总体来讲越南交通方式多样,但基础设施相对落后,铁路还是米轨火车,2015年由中国山东高速承建河内-海防全长105公里的路段,是越南第一条真正意义的高速公路。港口较多,但大港较少。

  三 越南农业概况

  3.1农业投资环境概况

  越南两大平原土地肥沃、雨量充沛,由于农业基础薄弱,农业设施投入不足、农艺技术落后、政策扶持不足等原因,外商直接投资(FDI)相对不足,农业领域项目投资规模较小,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留学生NGUYEN THUC HUY研究发现,农业领域FDI集中于畜牧、饲料加工、林业、木材加工、林产品、渔业等,饲料行业在农业领域FDI中最具吸引力。越南生产饲料协会的报告指出,到2020年,国内饲料市场需求可以达到250万~260万吨。3大外商直接投资的饲料加工企业为:美国的Cargill Vietnam公司、泰国的Charoen Pokphand 公司、中国东方希望集团(East Hope Group)。

  农业领域FDI以合资与外商独资形式为主,投资来源以日本、中国(包括台湾和香港)和泰国为主。

  3.2农产品生产及贸易概况

  农业是越南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农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0%。粮食作物包括稻米、玉米、马铃薯、番薯和木薯等,经济作物主要有咖啡、橡胶、腰果、茶叶、花生、蚕丝等。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稻谷产量占粮食产量的85%以上。

  3.2.1水稻

  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2018-2022年越南大米市场投资环境及投资前景评估报告》显示,越南大米已出口到世界132个市场,其中中国仍是越南大米最大进口国,占越南大米出口市场份额39.8%,越南对该市场的大米出口量和出口额连续增长。据天津检验检疫局工作人员介绍,2017年经该局检验检疫的进口大米达3.32万吨,其中越南大米为占总进口量的73.9%。

  越南地形形如一个扁担,扁担两端的红河平原和湄公河平原非常适合种植水稻,这里的农民掌握了水稻种植的娴熟技巧,且土壤肥沃、气候适宜、水源丰富,为水稻种植创造了理想的天时地利人和环境,一年两熟或三熟,年亩产量高。《63/NQ-CP粮食安全决议》要求,到2020年,越南要维持380万km2的稻谷种植面积,预计产出4100~4300万吨,不仅充分满足国内消费需求,还有400万吨可供出口。

  水稻在该国国民经济与农业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越南农业与农村发展部于2016年5月23日发布了《越南稻谷产业2020年重建战略及2030年展望》,旨在塑造越南大米品牌、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北部的红河三角洲和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是越南最重要的2 个水稻生产区,越南北方与中国广西、云南相似,一年种2季水稻,南方可种3季水稻。据2015年越南国家统计局和2016年越南国家统计年鉴(Source from the Annual Report 2015 of Vietnam State Statistics Bureau and the Statistics Yearbook 2016 of Vietnam)数据显示,越南水稻种植面积逐年上升,自1996年以后,越南水稻种植面积均在700万hm2以上,2000年达到766.63万hm2,2001-2007年期间有所回落(越南推进工业化进程和发展其他经济作物,导致水稻种植面积略有回落),之后呈增长趋势,2013年,水稻种植面积增长至790.28万hm2,2016年水稻种植面积为779.32万hm2,其中九龙江平原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54.11%,中北部及中部沿海地区占15.91%,红河平原地区占14.25 % 。

  水稻单产方面,1999年以后,越南水稻单产突破4 t·hm-2,总产3139.38万吨,之后水稻单产成稳步上升趋势,2016年,越南水稻主产区九龙江平原遭遇自然灾害,单产依然达5.57 t·hm-2,高于缅甸等周边国家(缅甸水稻单产3.3 t·hm-2,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3.7~4.7 t·hm-2)。

  越南水稻单产逐年提高(1982年突破2.5 t·hm-2,1989年突破3t·hm-2,1999年突破4 t·hm-2),与其不断引入高产现代品种密切相关,2000 年后,高产的现代品种占90%以上。我国水稻品种博优903号、协优527等优质品种陆续引入越南,中越两国稻种贸易十分活跃。

  越南一年水稻种植大部分是3季水稻,其中冬—春季种植面积最大,其次为夏—秋季,晚季最少。2005至2016年间,冬—春季单产为5.70~6.69 t·hm-2,总产为1702.41~2085.05万吨;夏—秋季单产为4.18~5.67 t·hm-2,总产为969.39~1499.17万吨;晚季单产为3.96~4.92 t·hm-2,总产为806.51~964.49万吨。冬—春季不仅种植面积最大,而且单产最高,2016年,冬—春季(6.43 t·hm-2)高出夏—秋季(5.67 t·hm-2)0.76 t·hm-2,高出晚季(4.87 t·hm-2)1.56 t·hm-2。

  3.2.2其他作物

  越南除了水稻外,主要种植玉米、马铃薯、番薯、木薯、玉米、高粱、豆类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主要有咖啡、橡胶、腰果、茶叶、花生、蚕丝、橡胶、椰子、香蕉、柠檬、龙眼、荔枝、槟榔、芒果、甘蔗等。

  玉米是越南重要的粮食作物,集中于北部丘陵山区(如山罗省)、西原地区(如多乐省)等地,种植面积100万hm2左右。红河平原、湄公河三角洲及沿海平原地区主要种植蔬菜,面积约85万hm2。

  越南是世界第二大咖啡出口国,2016年,越南咖啡总种植面积已达64.5万hm2,咖啡豆总产量达160万吨,居世界第二,全国超过100万人从事咖啡生产与加工,部分省份咖啡对当地GDP的贡献达到30%。2017年“越南咖啡产业的新发展阶段”的研讨会上,越南农业与农村发展部部长表示,集中开展咖啡深加工工作,加强对接以发展贸易,增加越南咖啡价值。

  越南橡胶产量在2015年突破100万吨,目前种植面积约80万hm2,橡胶产业为越南第二大出口创汇产业,其中中国是越南橡胶及其制品主要进口国。

  3.3越南农资市场概况

  3.3.1肥料

  云天化销售人员介绍,越南全国化肥需求量呈逐年上升趋势,2000年500万吨需量至2018年约1100万吨,从化肥增量上也可看出越南农业发展状况及重要程度,肥料需求比例为尿素需求量约220万吨,生物氮肥约90万吨,钾肥约90万吨,磷酸二铵(DAP)约90万吨,复合肥(NPK)约400万吨,磷肥约180万吨。

  越南肥料有50%左右磷肥及95%以上复合肥(NPK)自己生产外(大部分掺混肥料),其他肥料基本靠进口,特别是钾肥几乎全部进口。

  国内大小肥料生产企业有500家左右,总设计产能约800万吨,较大的生产企业有富美(phu my)氮肥(800kt/a)、金瓯(ca mau)氮肥(800kt/a)、越南化学工业公司(海防DAP 330kt/a)等。

  中越之间肥料贸易往来始于滇越铁路,1992年6月8日,原云南红河州磷肥厂(现为云南云天化红磷化工有限公司)在中越口岸河口县设立红磷商行,开启中越贸易。1996年8月,该公司通过日本三井物产公司向越南出口磷酸二铵(DAP)30吨、复合肥(NPK)60吨,从此该公司磷铵系列产品不断流入越南境内。目前该公司每年近50万吨产品在越南市场销售,运输渠道也由铁路扩展到公路及海运,较大程度上推进了越南农业发展与农户的增产增收。

  云天化销售人员介绍,越南市场上广受欢迎、销售最好的NPK配比有20-20-15 、16-16-8、15-15-15(S)等,肥料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很多厂商为某一作物设计开发专用肥,并添加中微量元素、腐殖酸等提升产品附加值。DAP市场上,竞争空前激烈,个别厂商为抢占市场,已几乎将产品品质提升到极致,韩国厂商推出高水溶性DAP(产品水溶磷≥43%,氮≥17.8%),云天化推出高氮优质DAP产品(18-48-0,总养分66%)。

  3.3.2农用机械

  越南沿海和平原地区适于机械化种植与收割,但自身产能有限。据 DFAPSP数据, 目前越南境内农业机械只能满足 15%—30%的农业收割需要 , 大部分的农民由于资金的缺乏仍然采用手工收割。另一个因素则是越南的水稻田相对于国外无水稻田更潮湿泥泞, 这也限制使用从国外进口的现代农业机械。另外,《越南经济时报》(2018年7月23日)报道,越南农机协会主席黎玉坑表示,目前,越南从日本、中国、韩国、泰国等进口的农业机械占七成,本国生产和组装仅占3成。中国“东风”、“玉柴”等农机价格实惠,在越南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3.3.3农药情况

  越南经济改革比中国虽然晚开放了8年的时间,但很多方面落后却不止是 8 年。在农药行业上,越南与我国在市场竞争方面至少有十年的差距。从产业上来看越南目前农药产品种类只有 3000 多个,而我国农药产品登记的种类已经超过了 27000 多个。从产品的数量就可以看出中国的农药市场竞争更为充分。在越南的各类农作物中水稻是用农药的第一大作物,而且杀菌剂的用量是三类农药中用量最大的。水稻的病害主要有黑条矮缩病、黄萎病、叶瘟、穗子瘟、斑点条纹细菌,玉米主要发生的虫害是欧洲玉米螟和蚜虫,病害是纹枯病;龙眼、荔枝等南方水果的病毒病发生也较为严重,例如龙枝病这种病毒病。可以看出越南的农药市场潜力很大,值得我国的农药行业深入关注。

  3.3.4其他情况

  越南政府根据市场需求鼓励农民发展畜牧业尤其注重发展瘦肉型猪,增加牛、羊、家禽养殖。越南全国生猪存栏2000万头左右.黄牛、水牛、奶牛及家 禽逐年上升。畜牧业的发展为越南国内提供丰富的产品,而且已经出口到国外市场。

  同时,越南也大力发展其他农业经济,近年来从事农业、林业、水产业的户数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从事水产业 、林业的户数增多,从事农业的户数下降。

  四.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4.1 农作物价格波动大,农民利益无法保证持续提高,农民积极性不高,不敢投入较多资金发展农业生产。

  4.2 农产品加工技术落后,劳动力素质有待提高。86年后越南农业发展迅速,农产品出 口增长较快,在全国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大。但由于其加工技术落后,生产设备陈旧,出口的较大比重是原料或粗加工产品,质量差,附加值低,缺乏市场竞争力,价格低廉达不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4.3 农村基础设施短缺,吸收外资不力,基础设施短缺一直是影响越南农村地区吸收外资的主要原因之一。

  五.结束语

  (1)建立粮食出口基金,以盈补亏,向农民提供保险,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2)发展小手工业、加工业和其他传统行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稳定农村人口,稳定农民生活。

  (3)把农产品加工同销售相结合,重视推广农机械化的同时努力提高加工技术增加产品附加值,在农村地区发展中小型生产项目,促进农村城市化进程。

  (4)鼓励在农村发展多种形式的经济合作,按新的生产内容和方式转换合作社机制,坚持扶贫与合法致富相结合在农村中增加中产阶层比例,逐步缩小城市与农村的收入差距。

  但这些措施的效果还待实践的检验,从越南农业状况看,各方面提升空间及潜力巨大,国内企业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结合当地情况及越南的政策,深入关注越南农业发展和参与越南农业的发展之中。同时,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和发展,在“一带一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越“两廊一圈”、“一轴两翼”的多层次多方位的战略合作中,蕴含着巨大的发展红利。

  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虽然宏观经济面临诸多困难,但越南农业仍然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增长率并确保经济平衡。那么越南农业概况怎么样?越南农业发展模式是怎么样的?越南农业有哪些类型和特点?环球印象投资分析越南事业部根据对越南农业多年的实地调研经验,系统的分析了2022年越南农业特点。

  2017年,越南农业有几个项目超标如:海鲜出口首次突破80亿美元,林产品首次达到80亿美元,蔬果创下了34.5亿美元新纪录。在过去的一年,越南农业增长相当强劲,除了猪肉项目被失守以及欧盟发“黄牌”给海产品外。

  根据环球印象投资分析越南事业部农林牧渔课题组撰写并发布的《2022-2026年越南农业投资前景及风险分析报告》数据显示,在2017年内与2016年相比,农产品,林业产品,海产品均创下新的出口创汇记录:农业营业额增长15.7%; 水产品增加18%;,林产品增长9.2%。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数字是农业盈余达到85.5亿美元,比上一年增加了10多亿美元。

  2017年,蔬菜和水果出口额估计为34.5亿美元,比2016年增长40.5%。中国,日本,美国和韩国是越南水果和蔬菜的四大进口国,市场份额分别为75.7%,3.7%,2.9%和2.5%。

  除了传统市场外,越南水果已逐渐让自己质量征服了美国,欧盟,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高要求市场...出口继续保持近年来的增长势头,继续成为所有农产品出口增长最快的出口额项目,目前已超越大米和石油项目。

  近一年前,业内专家预测,到2017年腰果出口量将继续超过30亿美元。可到目前为止,已远远超过预期数字。

  2017年,腰果出口量达到35.3万吨和35.2亿美元,销量增长1.9%,价值增长23.8%。与2016年相比,平均出口额增长了22.3%。美国,荷兰和中国仍是越南进口三大市场,在出口总值内市场份额为35%,15.6%和12.9%。另外,出口在以下市场大幅上升:俄罗斯增长56.3%,荷兰增长44.7%,泰国增长41.4%,美国增长27%,英国增长24.8%。。。

  过去十年,越南从印度手上赢得“世界腰果加工中心”的地位,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目前。全球每年约有340万吨腰果原料,越南已加工160至170万吨。到目前为止,越南是世界上拥有加工腰果“技术诀窍”最美味的国家。

  去年,大米,咖啡,橡胶,木薯,茶等农产虽然有恢复现象,但还没有恢复到多年来已确立的最高水平。2017年,越南大米出口量达到589万吨,达到26.6亿美元,比2016年增长22.4%量,价值增长23.2%。出口橡胶139万吨,收入22.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价值增长35.6%。茶叶出口量达到14万吨,收入2.29亿美元,比2016年增长7.2%,价值增长5.6%。木薯和木薯产品约为395万吨,收入10.4亿美元,同比增长6.9%,价值增长4.2%。

  在越南,各项农业内,牲畜为出口方面最脆弱的行业。2017年,越南猪肉产量估计为275万吨,仅次于中国,欧盟,美国,巴西和俄罗斯,位居世界为第六。大部分肉猪主要是以边贸出口到中国。2016年,越南对中国的配额出口量达到近1200万头(约33,000头/一天)。

  2017年,通过边贸对中国的肉猪出口路线几乎完全冻结,养殖人完全失守,供应过剩,价格下降,导致养殖人过去的一年多一直亏本。目前,出口方面还没达到任何突破。而正关出口主要是乳猪为主,2017年出口量仅为19,475.1吨,成交额为7838万美元,比去年量下降54%,价值也下降22.7%。

  根据越南经济与政策研究所(VEPR)的数据,多年来越南的劳动生产率总量一直在快速增长。平均劳动生产率从2006年均为3864万越盾/人/年增加到2017年的6073万越盾/人/年。

  在2012 - 2017年期间,整个经济的平均劳动生产率以每年5.3%的平均速度增长,2015年增长率最高,达到6.49%。可农业,林业和渔业仍然是整个越南经济平台中劳动生产率最低之一的。虽然劳动生产率低,竞争力不高,但农业是越南唯一有贸易顺差的项目,使越南成为稻米,咖啡,胡椒,橡胶,木产品和海鲜等多种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国之一。

  在越南融入国际经济的背景下,已签署,实施和正谈判的16个自由贸易协定将对越南的整体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特别是农业,在机遇和挑战方面具体可以看到如下:

  机遇方面

  首先,东盟经济共同体(AEC),越南与欧盟(EU)之间的自由贸易协定(EVFTA)以及已经并将继续签署的机制的承诺等将加速推动越南农业重组过程。但是,越南农业仍然存在许多需要克服的问题,例如:小农场规模; 基础设施差,技术应用水平低;连锁与农业供应链尚未形成;人力资源质量低而因为融入压力之下而成立。。。这些问题使越南农业结构重组过程必定更加迅速更加激烈。

  其次,通过参与世界供应链的机会,越南农业的地位也有所提高。向AEC,TPP,EVFTA和其他机制,而更广是WTO等的农产品出口营业额也不大收到这些机制链的影响。可是,随着国内市场的多次扩张,越南农产品将有更多的机会进入更多的细分市场,许多农产品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程度也将最小化。更重要的是,通过中间市场,越南的农产品将有机会扩大市场,更深入地参与全球农产品供应链。

  第三,吸引农业投资。在投资者忽视农业的背景下,农业一体化带来的新机遇将迎来新的投资流动,特别是对高科技农业,支持产业的投资。。。都因为缺少资源仍处于未开放状态。随着国内农业负担的分担,农业投资增加的溢出效应对越南经济来说是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是促进全国体制,商业环境改革。政策体系将根据国际惯例进行调整,这是企业,生产者真正期望的影响。这些创新,一方面创造平等商业环境,另一方面将要求企业进行创新,以提高竞争力来适应环境。

  挑战方面

  除了取得成就外,越南的农业发展在融入的背景下也面临许多挑战,特别是:

  首先,增加国内市场的竞争压力。越南农业的生产能力巨大,但由于行业支持薄弱,劳动生产率低导致许多产品的成本仍然很高。国内农产品市场,细分市场均在激烈竞争之下,如果不改善竞争能力,农产品将面临真正的困难。

  其次,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南的农业增长主要基于自然资源的使用。这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增加污染程度并削弱自然资源(沿海红树林,中部高地的地下水资源,沿海渔业资源,生物多样性。。。)农村环境管理不善。工业园区和工厂的废水,废气污染直接恶化了环境,危及人们的可持续生计和水生资源的枯竭。随着自然优势的降低,越南农产品的生产力和质量将会降低,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将会减弱。

  第三,气候变化已经发生,对越南农业产生了很大影响。如果海平面上升1米,越南没有有效预防措施,那么大约40%的湄公河三角洲地区,11%的红河三角洲和其他沿海省份3%的面积将被淹没。洪水将导致湄公河三角洲近50%的农业用地被淹没,无法养殖。另一方面,飓风和风暴的破坏,过寒过热的极端天气频繁的出现。据预测,中部高地和越南中部的省份将遭受更多干旱,而寒冷,寒潮数量将出更多在中部北部和北部省份。

  第四,农业科技落后。社会投资农业水平很低,虽然一些大型企业已开始投资农业,但仍然很少,只有百分之几,外资微不足道。高科技农业建设进展缓慢,没有创新突破,增加附加值,才能为农业生产结构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收获后加工的设备和技术落后,加工和保存基础设施尚未发展,规模小,损耗,流失率高。大部分农业设备,用品都依赖国外进口。其中,超过90%的四轮拖拉机和相关机器,联合收割机必须进口。

  第五,农业科学团队多但竞争力不高。有能力领导研究项目的官员比例低,缺乏行业领导干部; 许多科学和技术领域,如:缺乏高水平人力资源的生物技术,进展缓慢; 研究培训机构的技术和物质条件落后,不一致,导致了农业和农村科技人才资源培训情况,缺乏对产品深入研究。

  越南位于中南半岛东部,北与中国广西、云南为邻,西和老挝、柬埔寨交界,面积约33万km2,其中耕地面积934.5346万ha,总人口8600万人。越南地形南北狭长,纬度从8°30′到23°30′,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南北全长1650km。山地和高原占国土面积的2/3,平原占国土面积的1/3,大部分由河流泥沙冲积而成,主要有:北部的红河平原,面积1.5万km2,占整个北方耕地面积的57%;南方的九龙江平原,面积约3.2万km2。越南是农业出口大国,2009年越南大米出口595.83万t,咖啡出口118.35万t,腰果出口17.72万t,茶叶出口13.41万t;橡胶产量居世界第4位,2009年达72.37万t。那么越南农业概况怎么样?越南农业发展模式是怎么样的?越南农业有哪些类型和特点?环球印象投资分析越南事业部根据对越南农业多年的实地调研经验,系统的分析了2022年越南农业发展情况。

  1、越南气候及农业生态区划分

  1.1气候

  越南纬度跨越大,各地气候条件差异明显,但总的特点是气温高、湿度大、风雨多。越南北部四季分明,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为23~25℃,最热为7月,平均气温约29℃;最冷为1月,平均气温约15℃,终年无雪。南部则只分旱季(10月~次年3月)和雨季(4~9月),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为26~27℃,最热为4月,平均气温约29℃,最冷为12月,平均气温约26℃。除西北部外,越南沿海地区每年7~11月常遭台风袭击,尤其是越南中部夏季的“老挝风”对作物危害较大。越南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达1800~2000mm,南方一些地区甚至高达3000~4000mm(吕荣华等,2004;邓劲夫,2004;古小松,2009)。

  1.2农业生态区划分

  根据地形、土壤和气候条件,可将越南农业划分为6个农业生态区,分别为:红河平原(11个省市)、北部丘陵山区(14个省市)、中北部及中部沿海地区(14个省市)、西原地区(5个省市)、东南部(6个省市)、九龙江平原(13个省市)。

  2、主要农业生产概况

  2.1农业结构

  种植业占越南农业生产的绝大部分,但所占比例总体上呈逐年减少趋势,根据环球印象投资分析越南事业部农林牧渔课题组撰写并发布的《2022-2026年越南农业投资前景及风险分析报告》数据显示,由2000年的78.2%下降到2009年的71.4%,其原因是由于工业区、开发区、公路建设等占用了部分耕地。养殖业所占比例由2000年的19.3%上升至2009年的26.9%。农业服务业所占比例不大,2000年为2.5%,2005~2009年保持在1.7%左右(GeneralStatisticsOffice,2008;GeneralStatisticsOffice,2010)。

  2.2玉米

  2000~2009年,越南玉米种植面积总体上呈增长趋势,2008年达到114.02万ha(表1)。在6个生态种植区中,北部丘陵山区玉米种植面积最大,2008和2009年分别达到45.92万和44.34万ha,占玉米总种植面积的40.3%和40.8%;其次是西原地区,2008和2009年玉米种植面积分别为23.36万和24.21万ha,占玉米总种植面积的20.5%和22.3%;中北部及中部沿海地区2008和2009年玉米种植面积分别为21.96万和20.21万ha,占玉米总种植面积的19.3%和18.6%。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是北部丘陵山区的山罗省,2008和2009年玉米种植面积分别为13.23万和13.21万ha,其次是西原地区的多乐省,2008年和2009年玉米种植面积分别为11.79万和12.10万ha。2008和2009年,越南玉米平均产量为4.01和4.08t/ha,东南部和九龙江平原的玉米种植和管理水平较高,2008和2009年玉米平均产量分别为5.16和5.18t/ha。玉米平均产量最高的省份是九龙江平原的同塔省,2008和2009年分别为7.61和7.46t/ha,其次为九龙江平原的安江省,2008和2009年玉米平均产量分别为7.44和7.04t/ha。

  2.3水稻

  2009年,越南水稻种植面积为744.01万ha,其中九龙江平原水稻面积为387.29万ha,占越南水稻总种植面积的52.1%,其次为中北部及中部沿海地区,占越南水稻总种植面积的16.4%,红河地区占15.5%。目前,越南水稻平均产量在东南亚位居第一,2009年水稻平均产量为5.23t/ha,其中红河平原水稻种植水平最高,平均产量为5.58t/ha。水稻平均产量最高的省份为红河平原的太平省,2009年平均产量为6.64t/ha;平均产量超过6.00t/ha省份还有红河平原的兴安省(6.27t/ha)、海洋省(6.07t/ha)和九龙江平原的安江省(6.07t/ha)。九龙江平原是越南粮仓,2008和2009年水稻产量均超过2000.00万t,分别为2066.95万和2048.34万t,占越南总产的53.4%和52.7%。产量最高的省份是九龙江平原的坚江省和安江省,2009年产量分别为339.77万和338.36万t。

  越南水稻种植分冬春季、夏秋季和晚季。从2009年水稻的种植面积来看,冬春季水稻占大多数,主要集中在九龙江平原,种植面积为154.88万ha,占全部冬春季水稻种植面积的50.6%。冬春季水稻种植面积超过20.00万ha的省份均分布在九龙江平原,分别为坚江省(27.78万ha)、隆安省(24.9万ha)、安江省(23.41万ha)、同塔省(20.72万ha)。

  夏秋季水稻主要分布在越南的中北部及中部沿海地区、西原、东南部和九龙江平原4个地区。2009年,全越南夏秋季水稻种植面积为235.83万ha(表2),九龙江平原夏秋季水稻种植面积就占了81.0%,为191.05万ha。夏秋季种植面积超过20.00万ha的省份有:坚江省(27.78万ha)、隆安省(24.90万ha)、安江省(23.41万ha)和同塔省(20.72万ha)。夏秋季水稻产量不高,2008和2009年平均产量分别为4.81和4.74t/ha。

  晚季水稻主要分布在红河平原,2009年红河平原晚季水稻种植面积为58.42万ha,北部丘陵山区晚季水稻种植面积为42.99万ha,九龙江平原为41.36万ha。晚季水稻平均产量较低,2008和2009年平均产量均为4.46t/ha,除红河平原晚季水稻平均产量稍高(2008和2009年分别为5.42和5.43t/ha)外,其他地区晚季水稻平均产量均未超过5.00t/ha,九龙江平原最低,晚季水稻平均产量仅3.89t/ha。

  2.4木薯

  中国是越南木薯和木薯粉的第一大进口国,每年进口木薯和木薯粉约600万t,占越南木薯出口总额的90%以上。2000~2009年,越南木薯种植面积增长迅速,从2000年的23.76万ha增长到2009年的50.88万ha,产量则由198.63万t增长到855.69万t(表3)。越南木薯种植主要分布在中北部及中部沿海地区和西原地区。木薯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为西原地区的嘉莱省,2009年达5.64万ha,其次是东南部的西宁省,为4.76万ha。2008和2009年越南木薯产量分别为930.99万和855.69万t(表3),其中中北部及中部沿海地区木薯产量分别为273.63万和257.84万t,东南部地区木薯产量分别为268.48万和243.05万t,西原木薯产量分别为237.17万和214.08万t。

  2.5红薯

  2000~2009年,越南红薯种植面积呈逐年减少趋势,从2000年的25.43万ha降至2009年的14.64万ha(表3),其中中北部及中部沿海地区种植面积最大,2009年达5.51万ha。红薯产量最高的地区也是中北部及中部沿海地区,2009年红薯产量达32.89万t,其次为九龙江平原,产量达27.41万t。红薯产量最高的省份是九龙江平原的永隆省,2009年达14.88万t,其次为中北部及中部沿海地区的青化省、北部丘陵山区的北江省和西原地区的得农省,产量分别为7.75万、7.48万和7.33万t。

  2.6甘蔗

  越南甘蔗种植面积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于2002年达最高,为32.00万ha,而后逐年减少,2009年仅为26.01万ha(表3)。越南甘蔗种植主要集中在中北部及中部沿海地区和九龙江平原,2009年其甘蔗种植面积分别为10.96万和6.03万ha;种蔗大省为中北部及中部沿海地区的青化省和义安省,2009年其甘蔗种植面积分别为3.16万和2.72万ha。中北部及中部沿海地区甘蔗产量最高,2009年达551.43万t,其次是九龙江平原,为463.59万t;甘蔗产量最高的省份是中北部及中部沿海地区的青化省和义安省,2009年分别为168.90万和156.50万t,产量超过100.00万t的省份还有西原地区的嘉莱省、东南部地区的西宁省、九龙江平原的隆安省、芹苴市和朔庄省。越南国内甘蔗砍收与加工于每年11月~次年5月进行。目前,越南共有糖厂35家,每家压榨能力为500~2000t/d。2000年,越南白糖出口额为2890万美元,2001年达到历史最高,为3240万美元,2001年后逐渐减少,至2005年越南白糖出口额仅30万美元。

  2.7花生

  2000~2009年,越南花生种植面积变动幅度较小,2009年为24.92万ha(表3)。越南花生种植主要集中在中北部及中部沿海地区,种植面积较稳定,每年约10万ha左右,其次是北部丘陵山区,2009年花生种植面积为5.04万ha;花生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为中北部及中部沿海地区的义安省,2009年种植面积为2.38万ha,其次是东南部的西宁省,为2.17万ha,中北部及中部沿海地区的河静省为1.99万ha。2000~2009年,越南花生产量呈逐年增长趋势,2008和2009年分别为53.02万和52.51万t,其中越南中北部及中部沿海地区占多数,2009年该地区花生产量达21.04万t;花生产量最大的省份为东南部的西宁省,2009年产量为7.34万t,其次是中北部及中部沿海地区的义安省(5.30万t)和河静省(4.29万t)。近年来,越南花生仁出口量总体呈下降趋势,2008年仅1.43万t。

  2.8大豆

  2000~2009年,越南大豆种植面积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2005年达最高,为20.41万ha,至2009年下降到14.62万ha(表3);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是北部丘陵山区的河江省和西原地区的得农省,2009年分别为2.12万和1.59万ha。大豆产量的变化趋势与种植面积相似,2005年达到最高,为29.27万t,2009年下降至21.36万t(表3);产量最高的省份也是得农省和河江省,2009年产量分别为3.32万和2.37万t。

  2.9多年生作物

  2.9.1茶叶

  越南有35个省种茶,种植面积较稳定。2009年越南茶叶种植面积为12.81万ha(表4),主要分布在北部丘陵山区的太原、山罗、安沛、莱州、奠边府、高平、老街以及中北部及中部沿海地区的青化、河静等9省,其中5个省主要生产红茶,4个省生产绿茶。2000~2009年,越南鲜茶叶产量呈逐年上升趋势,2009年产量达79.88万t(表4)。越南茶叶出口的世界排名已由2007年的第7位升至2008年的第5位,2009年出口量达13.41万t。

  2.9.2咖啡

  2009年,越南咖啡种植面积为53.70万ha,2008和2009年咖啡产量突破100万t,分别达到105.58万和104.51万t(表4)。2008年,越南成为仅次于巴西的全球第二大咖啡生产国,同年,越南也成为全球第二大咖啡出口国。德国是越南咖啡的最大出口市场,其次是美国和西班牙,2009年越南咖啡出口量达118.35万t。

  2.9.3橡胶

  目前,橡胶已经成为越南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且种植面积不断扩大,2009年达到67.42万ha(表4),种植面积位居世界第5。种植区主要集中在东南部和中部高原地区,其中西原地区的同奈省、东南部的林同省种植面积最大。越南规划到2015年将橡胶种植面积提高到100.00万ha。橡胶干脂2009年总产较2004年以前翻了一番,达到72.37万t(表4),产量居世界第4位。越南橡胶主要用于出口,中国是越南最大的橡胶出口市场,2009年越南橡胶出口量达73.14万t。

  2.9.4胡椒

  越南胡椒种植面积2004年前呈快速增长趋势,2004~2009年相对较稳定,至2009年胡椒种植面积达5.05万ha,2009年胡椒总产达10.56万t,创历史新高。2009年,越南胡椒出口量为13.43万t。

  2.9.5腰果

  腰果是越南特色热带经济作物,主要种植于越南南部。2000~2007年种植面积及产量均呈上升发展趋势,至2009年种植面积达39.81万ha。腰果2009年总产比2008年和2007年略低,为29.35万t(表4)。2007~2009年,越南腰果出口量一直居世界首位,2009年出口量达17.72万t。

  2.9.6椰子

  越南椰子在2000年种植面积较大,为16.13万ha(表4),之后呈逐年减少趋势,至2009年降至13.93万ha。而椰子产量2000~2009年呈逐年增加趋势,总产从2000年的88.48万t增长至2009年的112.85万t。

  印度共和国位于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半岛上,东北部和西北部与我国接壤。国土面积297.47万平方公里,居亚洲第2位。总人口9.6亿(1997年),居世界第2位。人口自然增长率2.1%,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27人。城市人口约占26%。印度在独立初期,人均收入只有150美元,是当时世界上最低水平的国家之—。那么印度农业概况怎么样?印度农业发展模式是怎么样的?印度农业有哪些类型和特点?环球印象投资分析印度事业部根据对印度农业多年的实地调研经验,系统的分析了2022年印度农业发展前景和特点。

  贫富差别悬殊,社会条件极差,全国有54.1%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人均寿命只有41岁。印度政府为了尽快改善国家和人民的经济和社会条件,于1951年起,制定和实施了发展经济的计划。在过去的40年里,印度国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已从1950/51年度的1746.9亿卢比增加到1990/91年度的46582.7亿卢比,平均增长率为4.5%,居世界第12位。人均寿命延长到59岁,国家和人民的经济和社会条件明显好转。

  1993年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300美元。

  根据环球印象投资分析印度事业部农林牧渔课题组撰写并发布的《2022-2026年印度农业投资前景及风险分析报告》数据显示,印度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印度的耕地面积数量居亚洲之首,多达1.43亿公顷,人均占有耕地0.16公顷,约为我国的两倍。印度全境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北部喜马拉雅高山区,约占国土面积的11%;中部恒河平原区,约占国土面积的43%;南部德干高原区和西部塔尔沙漠区、台地和缓丘陵、丘陵约占国土面积的36%。在国土面积中,耕地面积约占47%,森林面积约占22%,草地约占4%。 印度的水资源比较丰富,全年降雨总量为39300亿立方米。全国36%的地区年均降雨量在1500毫米以上,33.5%的地区750—1150毫米,33.5%的地区为750毫米。印度境内河流众多,最主要的河流是恒河,全长2700公里,支流10余条,流域面积106万平方公里;其次是布拉马普特拉河,戈达瓦里河,讷尔默达河,克里希纳河等。充沛的雨水和众多的河流为农业生产和农业灌溉提供了有利条件,全国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32.8%。 印度属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共分四季,1—2月为凉季,3—5月为夏季,6—9月为西南季风雨季,10—12月为东北季风期。北方气温最低为150C,南方气温高达27℃,几乎全年都是无霜期,全年均可生长农作物,热量资源相当丰富。

  印度的农业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在1951—1991年期间,农业年均增长3.7%,粮食产量从1950/51年度的5100万吨增加到1990/91年度的17622万吨,增加3.46倍。根据粮农组织的资料,印度1994年谷物总产量为21248万吨,人均占有量为231公斤。在个人消费支出中,食品开支的份额,从1960/61年度的72.4%下降到1992/93年度的55%。

  小农经济占绝对优势

  印度农业的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是,封建的、个体的和资本主义的经济成分并存,小农经济占绝对优势,每个农户的经营规模较小。印度独立后就开始进行“土地改革”,并公布了名目繁多的法令,但大多并未认真执行,成效不大。因此,虽经历了长达40年的“土地改革”,但印度的土地占有状况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土地所有权仍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封建和半封建的经济成分占有优势。据印度官方抽样调查(1985/86年度),占农户总数1.3%的最富的大农拥有14%的土地,23%的农户是佃农与半自耕农的混合,而占总数50%的最穷的小农只拥有1%的土地。不仅如此,—些小农和“边际农”(耕种土地不足半公顷)还不断丧失其土地而不得不加入无地农民的队伍。目前,无地农占全国人口的35%。印度农业主要以个体农户为经营单位,平均经营的土地规模为1.68公顷(1985/86年度),但占农户总数的57.8%的边际农户的平均规模只有0.39公顷。

  传统农业占优势地位

  印度传统农业的特点,—是农业对气候和雨水等自然条件的依赖性很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经常遭受季风的危害而造成水旱灾害。据统计, 1951—1983年的32年间,因旱涝灾害而造成农业减产的就有13次之多。二是以传统的生产工具和手工劳动为主,现代投入较少。85%的耕地依靠人畜力耕作,70%的耕地无灌溉设施,靠雨水灌溉。在农业投入物总值中,现代投入仅占9.66%(1955/56年度),70年代中期上升到61.98%。农业先进技术大都局限于小麦和水稻,而对豆类和油料作物没有重大影响,造成这些作物产量低下,每年需进口大量食油才能满足国内需要。这—切反映在印度的农业生产率和农民收入都较低。全国2/3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但每个农业劳动力创造的价值为非农业劳动力1/3。例如,1988/89年度,每个农业工人每年的实际收入是420.5卢比,而非农业工人为783.8卢比,高出83.6%。这还表现在印度农作物的单产水平较低。一些作物的单产水平低于东南亚许多国家。例如根据粮农组织的资料,每公顷稻谷和小麦的产量,印度分别为2817公斤和2420公斤,我国则分别是5869公斤和3318公斤。

  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不平衡日渐扩大

  由于印度各地的自然条件不同,经济社会环境条件不同,采用现代技术的程度不同,造成了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在地区之间的不平衡。印度北部和西部地区(特别是旁遮普邦和哈里亚纳邦)生产水平高,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较高;南部和东部地区(如比哈尔邦、奥里萨邦、中央邦)生产水平和粮食产量较低。边际农、小农与大农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地区发展不平衡和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并未减轻,而且有加重的趋势,从70年代中期起,印度政府逐渐重视了发展与公平问题,并制定和实施了各种计划,但收效似乎不大,总的说来,目前印度农村社会和经济生活仍然是以农业(主要是种植业)为中心旋转。村社仍然是社会关系和经济活动的基础,传统的管理系统以及亲属、家庭和种姓制度仍然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决定因素。但近几年,许多地区以不同的速度和强度,开始发生变化,涌现出了少数现代的农村社会。

  自独立以来,印度经济结构发生了—些变化,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在不断下降(据世界银行资料,其份额从1970年的45%下降到1993年31%),非农业部门的份额在逐步上升。但是,这种变化既没有伴随着农业劳动力向其他部门的大量转移,也没有伴随着农业生产内部结构的显著变化。由于印度农业生产的这个特点,农业生产发展比较缓慢,生产率水平不高,农业结构长期得不到改善。

  印度农业生产结构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是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又以粮食作物为主。在1988/89年度农村地区居民总收入中,92%来自农业(包括畜牧业),林业收入只占4%,渔业收入只占1.3%。1988/89年度,种植业内部结构是:粮食产值占种植业总产值的48.3%,油料占12.7%,蔬菜和水果占10.4%,棉花占3.8%,烟草占0.5%。印度养牛的头数名列世界第—, 1994年达到19298万头,占全世界的15%;但肉类总产量只占世界的2.1%,奶类占6.5%。

  另—个特点是结构的变化具有—定的“惰性”,农业生产部门结构的格局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自1950年以来的40年里,印度各个农业生产部门都有所发展,并且总的趋势是不利于畜牧业、林业的发展。

  印度种植业内部的结构模式40年来也没有发生重大变化。1950—1990年期间,播种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相对减少的作物有:谷物从66.1%下降到59%,大豆从16.8%下降到13.1%,棉花从5.4%下降到5.1%;呈扩大趋势的有:油料作物从8.9%上升到10.6%,甘蔗从1.4%上升到1.7%。

  印度农产品的对外贸易状况,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1957年以前,农产品贸易是顺差,但规模不大,而且具有“饥饿出口”性质;从1957年起,随着粮食进口量的不断增加,农产品进口逐渐大于出口,成了—个农产品的净进口国;进入70年代以后,特别是1975年实现粮食基本自给以后,农产品进出口逐渐平衡并略有出超。

  40余年来,印度农产品的对外贸易格局发生了—些变化,在60年代中期以前,印度的出口农产品主要是—些传统产品,如茶叶、咖啡、香料和烟草,1965年这些传统出口品占农产品出口总值的52.4%。在60年代中期以后,印度政府—方面增加传统出口产品的技术投入,力图保持其市场份额不致下降;另—方面利用本国廉价劳动力和多种农业气候条件的优势,发展其他农产品以及园艺、畜牧、渔业和蚕业产品,并逐步增加了大米、水果、蔬菜、肉类和海产品的出口量,从而改变了出口农产品的品种结构。

  印度政府1994年“关于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调查表明,具有高度出口竞争力的产品有大米、香料、葱、荔枝和肉类等,具有中等出口竞争力的产品有小麦、芒果、马铃薯、番茄罐头等,没有竞争力的产品有玉米、高粱和苹果等。此外,印度的棉花和烟草在世界市场上也具有比较优势。目前印度大米出口值占世界贸易的4.5%。

  在70年代中期以前,进口农产品主要是小麦、大米、原棉和食油。1965年进口粮食占进口农产品总值的66%。在70年代中期以后,除个别年份外,基本上没有净进口粮食。原棉在1976年以前是大宗进口产品,1965年进口原棉占进口农产品总值的12%,但从1977年开始转为大量出口,1990年出口原棉占出口农产品总值的15.7%。食用油在70年代中期以前只有少量进口。1965年进口食用油占进口农产品总值2.32%,在70年代中期以后进口量逐年增多,1985年进口食用油占进口农产品总值的43%,1988年占27.2%。这反映出粮食生产增长,而油料的供求关系趋紧。

  40余年来,农产品进出口的地区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在70年代后期以前,印度的农产品出口主要面向发达国家。前苏联和东欧国家。例如,1970—1977年期间,在印度农产品出口总额中,发达国家的份额大致保持在50%左右,前苏联、东欧占22.5%。在70年代后期以后,随着品种结构的变化,逐步增加了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进入80年代,亚太地区市场保持了上升势头,印度大米出口到西亚,肉类出口到东亚和中东,鱼和海产品出口到日本,水果、蔬菜和香料出口到西亚。在印度农产品出口额中,亚大地区的份额从1990/91年度的30.8%上升到1993年的39%。

  1994年,印度在世界农产品贸易中占有的份额不到1%,农产品出口在国内出口总值中的份额也只有10%(1955/56年度是49%),印度农产品在世界贸易和国内出口贸易中的地位还相当低。这说明,印度农产品主要是自给性的,进出口随着国内农业丰歉、国内需求而波动,进出口品种和数量,只是对国内市场的—种余缺调剂。另—方面,印度出口产品结构日益多样化,工业品的份额上升,国内需求和人口增加导致国内消费量的增加。

  从1991年起,印度政府实施了新的经济计划,这个计划的重点是最大限度地增加农产品的出口。到1996年,农产品出口预计增加1倍多,达到50亿—60亿美元。

  印度尼西亚是世界第2 大棕榈油生产和出口国, 对世界植物油市场价格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农业历来在印度尼西亚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全国经济全面发展, 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力度逐步增强, 农产品供应与需求形势不断好转。那么印度尼西亚农业概况怎么样?印度尼西亚农业发展模式是怎么样的?印度尼西亚农业有哪些类型和特点?环球印象投资分析印度尼西亚事业部根据对印度尼西亚农业多年的实地调研经验,系统的分析了2022年印度尼西亚农业可持续发展。

  1 基本情况

  印度尼西亚是东南亚地区面积最广、人口最多的群岛国家, 属于热带气候, 包括石油、矿藏、木材和农产品在内的自然资源非常丰富。2006 年, 全国人口为2.22 亿, 名列世界第4, 其中近80%居住在爪哇和苏门答腊这2 个岛上; 88%的人信仰伊斯兰教; 中高收入人群约为3300 万, 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5%。通用货币是卢比。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2006 年和2007 年分别达到5.5%和6.1%。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法律体系不完善、基础设施缺乏、腐败盛行等。2006 年,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641 美元; 失业率为13%; 人均支出384 美元, 其中53%用于食品消费。

  农业一直在国内经济结构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30 年前曾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5%。目前, 农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 农业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总量的45%。由于农场规模较小, 农业生产属于劳动力密集型。

  印度尼西亚是世界第2 大棕榈油生产国和出口国, 对世界油籽价格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主要的农作物和农产品有: 水稻、玉米、棕榈油、大豆、干椰子肉、橡胶、以及木薯。

  全国现有约4700 个大中型食品加工厂和77200个小型食品加工厂, 食品加工业职工约为300 万人,产值2005 年为239 亿美元; 大中型食品加工厂约占全国食品加工职工总量的25%, 占全国食品加工总产值的85%。食品支出约占公民总支出的53%。

  2 农业政策

  印度尼西亚农业政策的基本目标是: 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粮食自给率, 以及稳定国家经济。为了实现上述目标, 自20 世纪60 年代以来, 政府一直向农民提供多种农用物资( 如: 粮食作物种子和肥料) 补贴、浇灌工程信贷等。政府还通过国家粮食后勤局( BULOG) , 对包括大米在内的基本食品实施严格控制。国家粮食后勤局负责确定大米等主要粮食的支持价格, 进行干预性收购或销售, 并且负责大米的进出口、储备和供应。2003 年1 月, 国家粮食后勤局改名为“国家贸易公司”, 接受财政部的监督, 但基本职责不变。

  为了遵循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规定, 政府从1998 年开始允许私营企业进口小麦, 从而解除了国家粮食后勤局对小麦进口的控制。目前, 私营企业可以自主进口小麦、大豆、玉米和糖。

  3 粮油供需

  3.1 大米

  大米是最主要的食用粮食, 也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年均水稻种植面积达到近1200 万顷, 占全部作物种植面积的50%以上。90%的水稻田具有浇灌设施。

  由于水资源管理水平较低、灌溉设施较差、以及生产成本不断增加, 大米生产增长速度较慢, 长期以来不能满足消费需求。阻碍大米生产的最大原因, 是农民拥有的土地面积非常小( 人均不足0.5hm2) 。为了鼓励大米生产, 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 例如提供特殊贷款, 增加肥料和种子补贴, 扩大种植面积等。

  政府通过国家粮食后勤局( Bulog) 储备约占国内消费总量5%的大米, 向军队和偏远地区的民事人员提供大米口粮, 在全国性灾难中提供援助, 并且在必要时从事市场运作以稳定价格。国家粮食后勤局还继续实施“穷人大米补贴计划”, 以保证国内每个贫困家庭每个月能够购买20kg价格为1000 卢比/ 公斤的大米。2007 年, 国家粮食后勤局计划收购150 万吨国产大米, 收购价格为4000 卢比/ kg, 相当于438 美元/t; 大米进口关税为450000 卢比( 49.3 美元) /t。

  过去5 年中, 年均大米产量为3370 万吨, 进口为180 万吨, 消费为3600 万吨。2007 年, 水稻收获面积约为1160 万公顷, 稻谷单产约为4.5t / hm2, 稻谷产量为5270 万吨, 大米产量为3400 万吨, 大米进口为160 万吨, 国内大米消费为3600 万吨, 年终大米库存为240 万吨。

  3.2 小麦与面粉加工

  由于经济稳定增长和收入不断提高, 国内小麦消费量不断增长, 2006 年人均小麦消费量约为17kg。印度尼西亚不种植小麦, 所需小麦全部依靠进口, 主要来自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印度等国。在过去5a中, 小麦进口年均为480 万吨。2007 / 08 年度, 小麦进口估计为546 万吨, 国内消费为520 万吨, 年终库存为104 万吨。目前, 小麦进口关税为零,但是小麦面粉进口关税则为5%。

  根据环球印象投资分析印度尼西亚事业部农林牧渔课题组撰写并发布的《2022-2026年印度尼西亚农业投资前景及风险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07 年, 全国小麦面粉加工能力为20300t / d,加工能力实际利用率约为74%; 小麦面粉产量为360万吨, 比上年增长10%; 小麦面粉进口为73 万吨, 比上年增长46%; 小麦面粉消费总量的60%用于生产面条, 30%用于生产面包和点心, 10%用于家庭。小麦面粉分为3 个等级, 即高蛋白面粉( 蛋白含量超过12%) 、中蛋白面粉( 蛋白含量为10%~11%) 和低蛋白面粉( 蛋白含量为8%~9%) 。高蛋白面粉约占面粉总产量的75%, 主要用于生产方便面和烘焙食品。2007 年3 月, 小麦面粉批发价为93000- 104000 卢比/ 25kg, 即相当于407~455.6 美元/ t。

  全国小麦加工业主要由4 家面粉公司所支配,这4 家公司的年面粉产量约为300 万吨, 面粉提取率为70%~74%。全国最大的面粉公司是PT Bogasari面粉公司, 隶属于该国食品加工业巨头之一Indofood 集团。PT Bogasari 面粉公司占据全国小麦面粉市场的70%, 拥有2 个面粉加工厂, 分别位于雅加达和泗水。位于雅加达的面粉加工厂占地面积达到33hm2, 是世界上最大的面粉加工厂; 位于泗水的面粉加工厂占地面积为13hm2。这2 个面粉加工厂的日均加工能力分别为10000t 和5900t。第2 大面粉公司是PT Berdikari Sari Utama 面粉公司, 该公司拥有1 家面粉加工厂, 位于苏拉威西岛, 日均加工能力为2900t, 占据全国小麦面粉市场的8.5%。另外2 个面粉公司分别为PT Panganmas Inti persada 面粉公司和PT Sriboga Raturaya 面粉公司, 日均加工能力分别为1000t 和1500t, 市场占有率分别为5%。

  3.3 玉米与饲料

  玉米是第2 大粮食作物, 也是最主要的饲料生产原料。全国玉米消费总量的50%用于生产饲料, 其余用于生产食品。由于政府强调自给, 国内玉米种植面积逐年增加, 玉米进口量现已减少50%。进口玉米主要用于生产鸡饲料; 玉米进口关税为5%。过去5 年中, 年均玉米产量为620 万吨, 进口为110 万吨, 消费量为730 万吨; 2007 / 08 年度, 玉米收获面积约为340 万公顷, 单产为3.6t / hm2, 产量为690 万吨, 进口为120 万吨, 国内消费为795 万吨( 其中饲用消费为405 万吨) , 年终库存为60 万吨。

  家畜业主要由养鸡业和养牛业组成。2007 年,禽肉产量约为122 万吨, 牛肉产量约为43 万吨, 猪肉产量约为18 万吨, 羊肉产量约为5 万吨。过去5年中, 牛肉消费量年均增长率为7%。

  全国现有39 家饲料加工公司, 其中6 家特大型公司占据全国饲料总产量的80%。2007 年, 混合饲料生产能力为1150 万吨, 实际产量约为783 万吨;饲料生产原料包括405 万吨玉米, 5 万吨小麦, 以及218 万吨蛋白粕。全国饲料消费总量的约78%用于养鸡, 8%用于养猪, 7%用于养鱼, 其余则用于饲养牛和羊。饲料约占禽肉生产成本的60%。

  3.4 油籽业

  国产油籽主要包括: 棕榈仁、椰子仁、大豆和花生, 其中棕榈仁和椰子仁产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2007 年, 棕榈仁产量为480 万吨, 出口为11 万吨;椰子仁产量为150 万吨, 出口为4 万吨; 大豆产量为78 万吨, 进口为160 万吨; 花生产量为115 万吨, 进口为17 万吨。

  印度尼西亚对大豆的需求一直比较强劲。国内所有阶层的消费者都将豆制品当作摄取蛋白质的主要来源。政府制定了到2007 年实现大豆自给的奋斗目标。由于气候不适合、生产成本高、种子质量低等原因, 国内大豆产量始终难以提高, 导致政府目标难以实现。国产大豆仅占国内消费总量的三分之一, 其余所需大豆则依靠进口, 其中90%以上来自美国。棕榈油产量和出口量近年来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007 年, 棕榈油产量为1710 万吨, 出口为1100万吨, 国内消费为629 万吨, 年终库存为110 万吨。棕榈油国内消费过去主要用作烹饪油; 由于政府近年来鼓励发展生物柴油, 用于生产生物柴油的棕榈油消费量2007 年达到200 万吨, 分别比2006 年和2005 年增长1 倍和3 倍。棕榈油出口主要销往中国、印度、欧盟等。

  2007 年, 棕榈仁油产量为199 万吨, 国内消费为75 万吨, 出口为125 万吨( 主要销往欧盟、印度、中国等) , 年终库存为10 万吨; 椰子油产量为90 万吨,国内消费量为40 万吨, 出口为50 万吨( 主要销往欧盟、中国、马来西亚和印度) , 年终库存为2 万吨。

平台注册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