呃 这价格能撮合成交就这价咯
这问题问的好,决定两国货币的因素有很多,这里谈几个主流的,至于到底哪个起决定性作用,目前貌似还没定论
1、购买力平价
简单理解就是根据货币的购买力来来决定两国货币的比率,比如在中国买一个汉堡要7元人民币,到了美国,买一个同样的汉堡只要1美元。由于汉堡是一样的,所以1美元的购买力等于中国人民币7元的购买力,这样就诞生了两者货币的比率,也就是1美元=7人民币。
但是购买力平价也有不足的地方,就是同样一个物品由于原材料价格的不同,以及不同国家供需情况也不一样,还有国与国之间还有关税,货物时没办法真正自由流动的,所以购买力平价这个理论如今影响力越来越小。
2、国际贸易
如今是全球化的时代,各国的生产要素已经深度融合与全球供应链中,一件货物,可能需要国家合作完成,所以进出口对一个国家至关重要,中国2018年出口超过30万亿,占国内GDP的1/3,出口超过16万亿,进口超过14万亿,净出口3517.6亿美元,但出口商得到这些美元后,必须要到外汇市场将美元换成人民币,所以在外汇市场上对人民币的需求就会上升,带来的结果就是人民币汇率上升,美元汇率下降,如果一国能持续贸易顺差,那么本国货币的汇率会不断上涨,不过这只是理论的,现实生活中,会有很多只手干预,以保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
3、投资,投机因素
当外国看好另一国经济时,就会想到另一国投资,比如创办企业,投资股票等,但是要到另一国投资,必须要把外币换成另一国货币才行,这样也会导致本国货币的需求上升,这样本国货币汇率就会上升,外币汇率就会下降。
如果只是投资的话,那么汇率的变动相对不会太大,但如果是投机的话,那可掀起巨大波澜,比如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就是索罗斯做空泰铢,导致泰铢汇率急跌,连带亚洲其他货币集体杀跌,一场货币危机就此发生,而后更演变成金融危机。
1992年的英镑危机也是一样,英镑为了加入欧盟汇率体系,动用大量外汇储备维持英镑跟德国马克的汇率,不过终究抵不过一代大师索罗斯,损失数十亿美元,进而只能退出偶欧洲汇率体系。
因为美元比人民币更有价值,因为现在国际上45%以上的交易都是用美元。人民币才2% 这个就是差距
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意味着人民币国际化的开始,拥有了与世界正式做生意的资格。我们知道美元是国际清算货币,我们国家的企业要与国外的企业做生意自然就要用美元,可是国内都是使用人民币,因此美元人民币的互兑也就开始了。
那么如何确定多少人民币换多少美元呢?
2005年7月21日之前,中国实现的货币政策是锚定美元,就是人民币盯住美元,设定一个基本的兑换比率,之后发行人民币、加息降息等等会影响人民币供需关系的操作都根据这个比率来做参考,而这个比率就是基期汇率。
而这个基期汇率的值也不是随便定的,需要有参考标的,而这个参考标的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篮子商品”,即选定一些两国都会经常用到的商品,比如鸡蛋、牛奶、猪肉等等都行,然后放在一个篮子里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出货币的购买力,比如计算出一篮子商品购买使用人民币要8元人民币,而在美国买这一篮子商品需要1美元,那么也就可以确定下来美元对人民币基期汇率的值是8。
确定出来了基期汇率的值,之后再根据外管局手里的美元数量和市场对人民币与美元的需求进行浮动。
但是自2005年7月21日中国宣布人民币不再锚定美元,而是改为一篮子货币,就是根据贸易需求,将多种货币打包到篮子里进行加权平均,而在这背后是这个发行选定货币的国家的一篮子商品的加权平均,这样测算出人民币的购买力来确定基期汇率,而后再根据市场的需求关系来调节实时汇率的值。
所以,一美元等于七元人民币,凭的就是在这样一套流程和供需关系下,汇率平衡在了1:7这个比值。
本质上汇率取决于购买力,表面上汇率取决于外汇市场货币供需。但由于外汇管制非理性信息不对称话语权等等原因,外汇往往偏离理论值。